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旅游業持續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四川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化資源富集,歷史底蘊深厚,獨特的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譜寫了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文化旅游事業也迎來了黃金發展期。
中國旅游業發展
1978年轉換機制
1978年以后,我國旅游產業從外事接待工作中抽離出來,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產業。
80年代,初步萌芽到揭開發展序幕
1984年,中央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自力更生利用外資一齊上的旅游建設方針,解開了全方位發展旅游產業序幕。此時國內游景點屈指可數,北京、西安、洛陽、開封等名勝古跡多的城市成了少數中幾個熱門城市。
90年代 ,“探索研究”到重新整合
1992年中央明確提出旅游業是第三產業中重點產業,之后又提出的《關于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愿景目標綱要的建議》,旅游業被列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序列第一位和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00年代,事業型轉向產業型
2007年5月22日,國家旅游局決定批準北京市故宮博物院等66家景區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隨著國內經濟快速發展以及雙休日、黃金周來臨,國內旅游業開始遍地開花,旅行已經走進普遍大眾千家萬戶。
旅行品質化時代的來臨
人們開始追求更有品質的旅行,窮游、自駕游等深度自由行開始被推崇,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人均出游已達4次,國內旅游人數超過55億人次,是1994年的11倍,年均增長10.3%;國內旅游收入超過5萬億元,是1994年的50倍,年均增長17.7%。
四川邁向萬億級高地
四川山水秀麗、民風淳樸、文化多彩,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從初期的資源整合,到放眼國際、引客入川,再到以文促旅、新業態引領——四川著力推動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經濟強省轉變,在文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四川旅游產業也正式邁入萬億級產業集群,2018年,四川全省實現旅游總收入10112.75億元,同比增長13.3%。2019年1-6月,全省實現文化經濟收入6018.29億元,同比增長14.2%。
時代縮影看四川旅游國際影響力
說起四川旅游景區,首先想到的是拍攝影視劇《神雕俠侶》的取景地——九寨溝,九寨溝1978年被國務院劃為自然風景保護區,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1992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2007年被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人數超5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05億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九寨溝的發展,是四川旅游的一個縮影。
不僅是九寨溝,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等世界文化自然遺產聞名世界,四川文化旅游資源數量、品位在全國名列前茅,旅游資源數量豐富、類別多元,是四川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積極探索旅游市場化同時,一直著力于旅游質量提檔升級。通過景區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管理水平等方面不斷提升完善,助推四川旅游高質量發展。2007年四川國家5A級旅游景區實現零的突破,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溝三大景區躋身其中。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隨著全域旅游、大眾旅游發展,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成了四川旅游發展新風向,2018年11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成立,標志著我省正式邁開文旅融合的步伐。推動文旅融合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重要內容。全省現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項目7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39項。
截止2019,四川共推出了10條非遺旅游線路和171處非遺項目體驗基地,發布了新版文旅宣傳口號——“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亮出四川省的三大名片:古老神秘的巴蜀文明象征三星堆、擁有瑰麗自然風光的九寨溝、國之瑰寶大熊貓。
著力推進重點文旅設施補短板
著眼于“通達”,完善“快旅漫游”服務體系。“快旅”就是要推進交通連線成網、無縫對接,優化區域性交通路網,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奥巍敝攸c要推進交通干線、旅游道路、景區(點)等周邊環境凈化美化,加強景區人行綠道、景觀平臺等建設,融入當地特色文化,使游客進得快、游得廣、玩得好。
著眼于“舒適”,大力推進文化旅游標準化建設,設立一站式游客服務中心,推進公共空間藝術化、景觀化。
以文化妝點景區,以景區弘揚文化
新東冠致力于旅游文化打造城市、景區品牌形象塑造,彰顯其文化特色,以“以文化妝點景區,以景區弘揚文化”為理念,在旅游行業中率先確立規劃設計應把握的“功能性、文化性、藝術性、科技性”四大原則,并以此為指導在業界樹立標桿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