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對鄉村旅游政策支持,一時間全國各地鄉鎮旅游景點遍地開花。然而依葫蘆畫瓢缺乏特色,同質化嚴重,原有風貌蕩然無存,鄉野情趣消失殆盡。如果不加以改變,即便短時間內能吸引游客,從長遠來看也好景不長。
規劃是龍頭,鄉村變仙境
國務院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文件強調發展鄉村旅游需規劃先行,注重地域特色,保護傳統村落建筑,不搞一刀切,杜絕“形象工程”,還原鄉村本來面貌。
一首孟浩然的田園詩,將鄉村質樸的田園風光描繪得淋漓盡致。鄉村旅游之所以受到城市居民喜愛,是原汁原味的鄉村風光。
以此,鄉村景區規劃應以自然情趣、詩化田園為靈魂,挖掘鄉村文化所承載的人與自然和諧,將“天人合一”的觀念物化到規劃中。
保留自然和諧的鄉村意境,呈現出田園聚落的居民點體系布局和農業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觀體系布局,呈現河流、湖泊、濕地等鄉村典型的景觀要素。
細化處理上,挖掘田疇、農舍、籬笆、濕地、河塘、牛羊、水磨等眾多鄉村景觀要素,從多維度保留傳統勞作技術及人與自然接觸過程中形成的獨特鄉野風光,營造與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寧靜祥和的生活氛圍。
保留農村符號,完善配套設施
有的人來到農村放松、休閑是為了尋找內心認定的鄉村鄉味。在大陸旅游的時候,余光中曾經感慨過:“大陸變了,人口多了,道路也順了;故鄉的菜、方言還保留,可是有些自然環境已經改變。”
我們發展鄉村旅游,要在保留農村符號的同時融入現代化的元素,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旅游村各項功能建設,完善道路、水電、污水垃圾處理、清潔能源、公共廁所、景區標識標牌等;將農村景觀生態化,保護原生態植被,按照景觀標準改造農房。配套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直接關系到鄉村旅游的成敗。
文化是旅游之魂
振興鄉村,文化同行。
著名學者錢穆說過:“中國文化是自始至終建筑在農業上面的。”發展鄉村旅游可以促進文化振興,保護傳承鄉村文化。
《易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即人文對天下萬物教化的結果,因此,文化亦是鄉村旅游的靈魂。我國鄉村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表現形式多姿多彩。有古樹、老屋、風雨橋等自然風貌文化,也有歷史傳說的人物文化;有風車、蓑衣、斗笠等器物文化,也有方言、山歌、供奉菩薩、祭拜土地等信仰娛樂文化……
鄉村旅游可以將那些瀕臨消失的鄉土文化保存下來,以活態化的方式進行傳承和創新,形成最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標志。
以文化妝點景區,以景區弘揚文化
在鄉村旅游地的打造中,成都新東冠秉承“以文化妝點景區,以景區弘揚文化”的規劃設計理念,先后打造了什邡箭臺村、魚江村、馬祖村、紅豆村、綿竹年畫村等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景區,受到了群眾普遍歡迎和衷心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