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城市而言,你我都是來者,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供我們探索與創造。從城市道路到配套服務,從一座高樓到一個公園,從少年到華發,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譜寫時代之歌。每一個現代化城市的崛起,我們都能在城市的細節處找到記錄變遷的細節,城市于我們的意義是一同生長,而我們同城市的關系更是依偎相攜。這個城市所有的硬朗都留給了川流不息的大道,全年無休的市中心,而那些悄然的溫柔都在城市深處的公園里,在每個遠離喧囂的山水中。
在筆者歷時幾月的調查走訪中發現,由于年久失修、養護不及時,一些公園的服務設施正在逐步“退化”。
公園全景導覽圖經過風吹日曬已經開裂和破碎,無法清晰看到圖文而失去導覽功能。
公園中式的涼亭和長廊,既是公園的一景,也是游客休閑的好地方。但是,這些設施出現了破損,如支撐建筑的柱腳、供人休息的橫板部分,油漆和膩子脫落,防裂布開膠、木頭腐爛。
草地的燈柱因為人為破壞已經斷裂,中間的管線無人處理,燈柱位置在道路兩旁,行人經過或小孩觸摸都可能會有觸電危險。
公園的景觀雕塑,置于室外經受長年累月的日曬雨淋,雕塑邊角出現了嚴重的裂痕,且位置較低,小孩或拍照的游客很容易受傷。
公園排水溝蓋板損壞,影響排水系統,行人跌落,可能會造成嚴重的人身傷害。
花池維修方式粗糙且沒有統一標準,在維修后僅起到功能恢復的作用,對公園美觀卻起到了反作用。
以上只是公園基礎設施失修問題的冰山一角,如果不及時維修,不僅影響觀瞻,還會加速這些設施的生命周期完結。
完善服務支撐體系
打造公園城市宜居環境
開辟城市轉型升級新路徑,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市規劃局牽頭編制了《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其中就提到:優化“綠地+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模式,在公園城市建設中,充分依托公交、綠道、慢行系統等交通空間打造生態景觀帶,統籌考慮立體步行路徑,推進綠色交通與綠色空間相結合。全面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管理智慧化水平。
“城市美學”的基礎
是公共設施環境的改善
城市美學既保留著城市山水的理想,又鋪展著城市文化的大格局。在城市建設向前推進的過程中,呈現出重文脈、重生態、重持續的建設素質,向著升級、特色、智能、宜居等方向發展,勇立潮頭。文化創意不僅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創新創造的能力,文化創意最基本的動力就是“生命力”和“創造力”。
在建設的當下,“詩意棲居”不僅是提供某種想象中的城市形象,也不僅是提供基礎設施,更是營造城市山水化空間的“流程”,化繁為簡營造出的秩序需要每個人守護,建設重要,維護更是重中之重,加強公共設施的維修養護,防止“破窗效應”。損壞設施若得不到及時維修,甚至會導致個別人受到某種示范性的暗示而去破壞更多的公共設施。
“全域維寶”
讓最美一刻永駐足
小結:城市與每個人的連接,甚至到情感共鳴,都是在溫柔處才有真正的體現,為城市的美好賦予更多溫度需要我們的自檢和審視,提高責任意識,加強維護,把建設作為第一步,將持續的維護和管理做到極致才是真正的便民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