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故里景區,從2006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到本月初被正式授牌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十年磨一劍,無論是景區硬件提升,還是產品創新、管理改善乃至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奔康,均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走保護開發之路 建設人景相融共生的原生態景區
11月4日,在北京舉行的最新一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授牌儀式上,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為朱德故里景區授牌。
朱德故里景區生態環境優美、參觀內容豐富、基礎設施完善,是“紅”與“綠”完美結合、人與景相融共生的、神奇的原生態旅游景區。
景區面積52.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區面積5.6平方公里,由朱德故居、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丁氏莊園等核心景點組成。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2005年被列為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景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朱德故居”和“朱德誕生地”,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有陳列朱德生平事跡和家史的“朱家祠堂”等,價值極高,具有唯一性、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景區開發利用過程中,儀隴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專項保護經費投入,走保護型開發之路。在創建5A過程中,朱德故里豐富了旅游主題,在紅色文化、愛國主義文化的基礎上,增加了國防軍事體驗內容,更親近年輕游客。為提升服務質量,朱德故里景區加大了旅游服務設施建設,擴建停車場、增設景點直通車、完善導覽設施,并為游客增設了大量休憩設施。
為方便游客,朱德故里景區去年全面升級智慧旅游服務,新增多處WIFI點位,讓游客在景區內可以免費上網,并且實現了游客通過APP軟件就能全面獲取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信息。此外,多個主要景點推出了3D全景虛擬漫游體驗。
依托丁氏莊園 打造中國客家文化集中展示園
坐落在儀隴馬鞍琳瑯山南面轎頂山下、號稱“川北第一莊”的丁氏莊園,可謂該地客家文化最突出的代表。有關專家稱,丁氏莊園是完整地走進現代人視野的、屈指可數的客家民居。因其保存完整,堪稱川北客家民俗博物館。
丁氏莊園,為清末民初當地首富—————客家后裔丁邱南、丁邱毓、丁邱玉、丁邱珍四兄弟所建,占地6800平方米,建筑面積3800平方米,集居住與防衛于一體。莊園由石、土、木三種建筑材料構成,一個院落連著一個院落。高高的碉樓,起著防衛的作用。白墻黑瓦顯示出客家民居獨特的魅力,莊園內有120道大門、70多眼窗戶。
2013年5月,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丁氏莊園名列其中。有關部門對莊園房屋進行了維修,打造了周邊園林景觀和人行步道,恢復了院壩花木和護城河道,重新修建了荷花塘,辦起了川東北第一家“客家民俗博物館”。
在打造客家文化方面,儀隴在馬鞍場鎮東側打造了一座客家風情園,該園位于馬鞍場鎮和渝巴高速的連接線上,兼具游、購、娛等功能。該風情園一期規劃為6個主題體驗區,即客家圍屋體驗區、客家會館體驗區、客家民俗(如婚嫁、餐飲等)體驗區、客家商業體驗區、“三鄉文化”(書法、剪紙、篆刻)體驗區、農耕文化體驗區,建成后將成為集自然、客家、文化觀光體驗、居住、旅游、商務為一體的新農村綜合體,成為中國客家文化的集中展示園。
“旅游+”模式 帶動貧困村民走上致富路
“我們是白手起家,靠著景區資源和政策優勢,誠信經營,一步一步干起來的。”11月20日,在朱德故里景區開辦“幸福人家”農家樂的張秀蓉說起這幾年的創業經歷,掩不住內心的喜悅。如今,她家土坯房已改造成兩層小樓,農家樂配套客棧,一年收入近10萬元。這僅僅是朱德故里景區帶動農戶致富的一個縮影。
朱德故里景區通過精準扶貧帶動村民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大力推進“旅游+”發展模式,積極探索景區與群眾“扶持幫扶”發展、與農民“股權獲利”發展以及“景村一體”發展新模式,引導景區村民圍繞旅游找出路,形成了共融共享、共建共生、共抓共管的發展格局。
朱德故居管理局局長龍騰飛告訴記者,景區堅持發展與扶貧產業培育相結合,通過“旅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組建“民宿合作社”“農家樂合作社”,吸納294戶貧困戶入社,每戶通過土地出租、資產入股、保底分紅、就業掙酬、效益分成實現年收入2.5萬元以上。結合景區綠化補植,在旅游通道沿線栽植枇杷、柑桔等水果,實現以地生財。景區共栽植水果1500多畝,年產15萬余公斤,僅此一項,人均增收達300余元。通過培育扶貧產業,做到建設一個景區、致富一方百姓。此外,景區堅持群眾就業創業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著力搭建就業創業平臺,務求精準扶貧。
數據顯示,2015年,景區接待游客23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89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22.7倍、29.5倍;核心景區村民年人均純收入12051元,是2006年的6.6倍,在全縣率先實現脫貧。10年來,朱德故里景區通過發展旅游業,景區群眾脫貧1.1萬戶、3.34萬人,帶動全縣4.3萬戶、15.1萬人脫貧。